我的家乡 1
我的故乡是江苏宝应县。宝应县地处江苏省中部、长江三角洲北翼、里下河平原西北部,属宁镇扬同城化外围圈层,东接建湖、盐城、兴化,南连高邮,西和金湖县、洪泽区隔宝应湖、白马湖相望,北与周恩来总理故乡淮安毗邻。世界文化遗产京杭运河穿城而过,风光宜人,悠久历史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
宝应秦时建县,始名东阳县、平安县、安宜县,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公元762年,境内获"八宝"献于皇帝,唐肃宗视为定国之宝,遂改上元三年为宝应元年,赐安宜县名为"宝应"。
宝应是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源头地,中国荷藕、茨菇之乡。境内河港交叉,大小河流遍布全县,雨水资源丰沛,盛产水稻、小麦和棉花,是个鱼米之乡。
京杭大运河东面是里下河平原,其中有一个不知名的小村庄-北迮。据县志历史记载,这里曾经人烟稀少,这里的村民大部分是明朝初期洪武年间被朝廷从苏州阊门一带逼迁而来。我们先祖据说也是因沈万三得罪了明朝皇帝朱元章而被诛杀九族,苏州吴兴和阊门怕被牵连的族人和大批的沈姓百姓随移民逃难于此。直至解放前它就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小村庄,很少人知道它。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到现在也很少有人知道它。但我只要告诉你一部电影《柳堡的故事》,你就会知道,因他是发生在柳堡镇的故事,他是我们的邻居,柳堡镇离我们那儿5公里左右,很近。
1955年拍摄的电影《柳堡故事》的主题曲《九九艳阳天》就一直响彻在我们家乡的上空。
“九九那个艳阳天来哟,十八岁的哥哥呀坐在河边,
东风呀吹得那个风车转那,蚕豆花儿香呀麦苗鲜,
风车啊风车那个伊呀呀地唱啊,小哥哥为什么呀不开言 。”
我就出生在《柳堡故事》发生地东南5公里的柳堡乡的隔壁-夏集乡蒋庄村。
夏集乡地处宝应县东南,是一个不起眼,过去只有百十户人家的农村小镇。解放初期几乎没有任何工商业和手工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如今已是发展成为有工业、农业、旅游和商贸业各行各业物类较全的现代城镇。还是全国环卫先进的乡镇之一。
北迮在夏集镇的南面,是在南水北调新开的新潼河边上,离我家居住地不远的东边,大约一里地的地方,有一个小村镇叫杜巷。它应该是一个小古镇,对当时以农耕为主的那里的农民生活应该起了很大作用。
小镇有一条长约200-300公尺的南北走向的小街巷,我记忆中的路是用青砖铺成的,街道宽约三公尺,二人可以对走交汇。小街的两旁居住着几十户人家。巷道两旁有好多的房屋都是相互紧挨着的比一层高点的平房,没有楼房。这些房户,大多是小型的店铺。我记得那里有烧饼店,小铁匠铺,小布店,小杂货店和烟纸店,还有浴室,那可是当时十里八乡的老百姓冬天洗澡的好去处;中巷口的西侧还有一个中医馆,老中医叫沈兆凤,是方圆几十里看病抓药的比较有名的民间草医,……。由于年代久远,好多的店铺名我已经记不起来了 。
这条街给我留下了太多的儿时的记忆。
我少儿时经常去那里,那里是居住那一带农民的生产、生活资料的商贸活动中心,也是女人穿衣吃饭购买针头线脑的最近的、唯一去处。我那时很小,大概只有六、七岁吧,我读三年级,每天要去离家十里路的外公家附近的新河小学借读。除了读书,我还有一个妈妈交给我每天必须要做的事情。就是要每天早上去镇上给外公买五个“火烧菱子”,就是菱形的烧饼(上海人叫大饼), 去上学时顺带给外公。这是外公的嗜好。农村的小孩是很苦的,从来没有零食吃。看见香脆可口的烧饼,真馋水欲滴。当然,我在送给外公之前有时就会把“荷烧菱子”的尖子咬掉,过过。外公看到后有时会笑笑,有时会扯上半个给我,让我过过馋瘾。但他从来不说我,不责备我,也从不向妈妈告我状。外公真好。
儿时的我,只知道那里能买到吃的用的,在我的心目中,它就是一条比较热闹好玩的街巷,有好多商店,是我农村孩子的好去处。
1953年后那里还有一个当时村公所的办公用房。我们村子的第一部手摇电话机就装在那里,好像还有一个很小的演活报剧的剧场。七十多年了,我已记不起它们的位置和名字,印象最深的是巷子西北角的农田里树立着一排由无数根从远方延伸过来的碗口粗的毛竹组成的电线杆,我会将耳朶贴在毛竹上,听着里面嗡嗡的响声,想弄明白电话到底是怎么回事。还有街的西侧中段有一家沈兆凤中医诊所,北面的是赵本昌浴室。冬天那可我们那里洗澡搓背的好去处。
1966年年底我回老家,堂哥沈福兴还带我们几个兄弟在那里洗过几次澡。这几家都是当地比较有名店铺,我终身都忘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