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家庭人生 > 正文内容

我的祖父母 2

福竹居士3年前 (2022-10-07)家庭人生29

祖业遗有北迮河边家乡称为四磕头的三间正房屋(前三后三、东西二厢房中间有一天井)。到了我父母谈婚论嫁时,祖母已改嫁单身沈家兄弟-沈士华多年,他就是我们的二爹爹。此时大伯、二伯早已成人,都相继成家立业。家中祖屋按西厢房与后东房卧室,按房的对角线一分为二:大伯按斜线东居住,后东房(主卧)、前客厅和东厢灶间和前东厢房;二伯分居斜线后西房卧室、后堂屋(主厅)、天井 和前西灶间房。
我父亲那时岁数小,祖父去世后家里没有了男劳力,祖母只能靠祖上留下的几亩薄田收获的粮食养家糊口,没有其他的经济来源。祖母真的不容易,她有三个孩子,还有二位老人,她要扶持这个家,养活家里的,确实难为她老人家了,我不知她是怎么闯过来的。
祖母三个儿子,除了大伯二伯在祖父在世时读了几年私塾,父亲到了读书年纪,家道中落,没有钱供他读书了,也就是小时爸爸跟在二位读书的哥哥的后面识了点字,否则就是一个地道的文盲。后来大伯二伯也辍学了,家里没有男劳力,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也随祖母下地劳动了,出卖自己的体力、汗水在田间摸爬滚打,为家庭生活的不受饥饿和安定奉献自己的青春。爸爸年纪小,加上祖父去世那几年他出麻疹发高烧不退,家中无钱医治,久拖不治,成了哮喘,尤其是到了秋冬,气候变化稍受风寒就会发作,气急难耐。干农活上不能出大力,但他不想做无用之人,想方设法也要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活,如踩水车车水、秧田薅草,打零桔、麦田稻田捆扎等,他总是抢着去干。随着时间的推移,大伯二伯年龄大了,到了成家的年纪了,祖母就把祖上传留下来的田地按祖传的规据进行了分家,根据推算那应该时候1938-1940年左右,那时爸爸只有14-15岁,还是个不谙世事跟在祖母身后转悠的毛头小子,更谈不上要为自己的前途争房夺产。那时的爸爸肯定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自己长大以后会离开一直相依为命、长厢厮守的妈妈,妈妈是他的依靠,妈妈是他的精神支柱。他想要留在奶奶身边,一辈子陪伴奶奶。这大概就是父亲不惦记祖屋,不计较分家多少的重要原因。
祖母和沈士华结婚后又生了我小叔沈国清,他大约比我堂兄福兴哥大不了几岁,叔侄二人年纪差不了几岁。我们都叫他小狗爷子。我猜,他大概属狗吧,是不是我不知道。如果是,他应的是34年生人,比我大十二岁,比福兴哥大五岁。
我记事时知道,我们和奶奶是住在祖屋南约20米左右一幢呈L型的土屋里。不怕大家笑话,那时候我一直认为,住在祖屋里的大伯二伯应该是一家人,他们有一个爹爹。(北方人叫祖父为爷爷,叫自己的父亲为爹,我们老家正好相反,叫祖父为爹爹,叫自己的父亲为有一个接近吴音的越语叫嗲嗲,叫伯叔为爷子)士华爹爹、奶奶、小狗爷子、妈妈和我都住在一起,我们应该是一家人,我们不叫他爹爹,却要叫他二爹爹,我不明白。后来妈妈告诉我,。爸爸是沈士富爹爹和奶奶生的小儿子。士富爹爹去世后,二爹爹老婆也去世了,奶奶改嫁了二爹爹,小狗爷子是二爹爹和奶奶的亲儿子,爸爸不是。爸爸是随奶奶改嫁和二爹爹住在一起的,现住的土屋是奶奶和二爹爹一起修建的。爸爸为什么没分到祖屋的房产,可能是年纪小,没成年,可能是其他什么原因,她也不清楚。爸妈结婚时就住在这么差的土屋里,低矮且阴暗,没有一点像的家具,我总感觉奶奶在这方面是不是有点偏心,时不时我会瞎想,如果房子稍微好一点也不至于若干年后我们家发生撬窗粮食被盗光的事件。面对我的疑问,妈妈总笑着对我说:你还是小孩子,不懂。是啊,我那时只是个四、五的小孩子,哪会懂这么多东西。
我们小时候住的房子原来是门朝东,南北呈一字形的三间土房,后来大概是为解决我爸妈的婚房,二爹爹他们在北厢房东面又搭建了一间门朝南的厢房,和原来的北厢房连接。这样原来三间连接成四间,成L字房。祖母和二爹爹住在直角呈L型的二间,门朝南开的草房。我和妈妈住在呈一字型的门朝东的另外二间里。房屋四周的围墙都是泥土夯实垒砌起的,屋的木梁都是用的老枯树搭起来的,屋横樑和椽子,檩子都是用枯树干和枯树枝、芦蓆铺设成的,屋顶是用桔杆、稻草和泥盖成的。
我家的南房是灶间和卧房,北房作堂屋,有开着关好后能从门缝看到外面的一扇破门,与奶奶的北厢房仅一墙之隔,是供我们吃饭休息的地方。堂屋紧挨北墙处放着一张手一推能晃动的八仙桌和二只长櫈子。西墙上挂着一张用白纸拼接而成写着的“天地君亲师”当菩萨供奉的很大的条幅。
南房里灶间是农家的二锅灶,三间房的普通人家都是三锅灶,我们家是二间房,灶头上有一只中锅和一只小锅,锅台沿上搁着一把锅铲和生锈的带缺口的切菜刀和二、三只瓷。
灶间西侧面大约二米处就是床铺。当时家里有张古式的农村的杂木大床,头北脚南,床板上铺的是收割下来晒干的稻草作为垫被,稻草上铺的是芦蓆,芦蓆上放一条细蓆和一条棉被。这就是当年爸妈的分家结婚后的全部财产。
灶间锅门口的东墙上有一只用手能拉下的六七十公分见方有十几只小框的用白纸糊的木框窗。木框窗的下面放着一只直径约一米的大水缸,这是我家储存粮食的唯一的值钱的器皿。妈妈原想让它放在窗边能为稻谷通风化霉容易保存。然而想不到的是这扇毫无防范意义的大木窗非但没有通风化霉,却给我家带来了一场无法估量的大灾难。

             祖父母的后代排行

祖母的儿辈排行是“国”字辈 —湖、涟、珠、清四男;
祖母的孙辈排行是“兴”字辈--分别是:福、魁、玉、松四孙男,
还有7女;
祖母的重孙辈是“民”字辈 :是洪、树、晓、荣四男;
祖母的直系曾孙辈排行目前无统一的字,有二男二女;
分别是:冰洁、冰倩、嘉一、岳鼎
由于家谱在文革期间被老祖母烧掉,用何字已无从查考,故只能由各家自行选取决定。当然,从历史发展的趋势来看,后辈的排行字最好还是在我们这辈选定。如有适当机会碰头的话,我们准备在适当时机邀请沈氏家人进行商定,以确定我们后人排行的用字。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来自老沈的问候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shenkuixing.com/?id=13

分享给朋友:

“我的祖父母 2” 的相关文章

我的外公2

外公刘元祯是夏集新河摊扒沟人,取妻尤氏。他的父亲是刘爱林,取妻袁氏;外公兄弟姐妹共有几人我也不清楚,再上几代的名字就更不清楚了。夏集乡摊扒沟组刘姓在当地是一个大姓,据县志记载外祖父他们一代都是明朝战乱期间被统治者威逼从苏州阊门外移居于此,在此世代务农。刘元祯,我的外公,是当地比较小有名气的人。在那个...

我的家乡 1

我的故乡是江苏宝应县。宝应县地处江苏省中部、长江三角洲北翼、里下河平原西北部,属宁镇扬同城化外围圈层,东接建湖、盐城、兴化,南连高邮,西和金湖县、洪泽区隔宝应湖、白马湖相望,北与周恩来总理故乡淮安毗邻。世界文化遗产京杭运河穿城而过,风光宜人,悠久历史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宝应秦时建县,始名东阳县、平安...

我的二伯

二伯 沈国涟二伯父家庭概况二伯父:沈国涟,生于1920年,卒于1950年,享年31岁(虚岁),娶本乡朱庄杨存英为妻二伯母:杨存英生于1924年,卒于2015年1月22日(阴历???-乙未羊年腊月初三),享年90岁。二伯父和二伯母育有一子和二个女儿:二伯父和二伯母曾经有过一个儿子,他比我大一...

我的大伯 4、5

 大伯把家庭看得很重,就是只知工作,只知赚钱养家糊口,为家庭无私奉献,很少为自己考虑的人。有时我一直取笑他是个守财奴,说他有点吝啬,他总笑而不语。我真的不理解,他一人在上海除了我 们一家,朋友几乎没有,很少有人情往来,老家来人基本上都住我们家,他也难得请人吃饭。平时他吃在店里,住在店里,一...

我的母亲 1

我的母亲 1

妈妈刘步英 生于1925年1 月13日,卒于1996年9月28日,享年72岁。妈妈她是个聪明、贤惠、泼辣 、能干的女人。姆妈是外祖父最小的女儿,也是祖父最喜欢的女儿。可惜她没有在外祖父最富有时出嫁。妈妈1925年生于原藉,她有三位兄长:大哥刘步忠,二哥刘步臣,三哥刘步诗,姐姐刘步英。&nb...

我的母亲 2

二女夭折-----妈妈生了六个孩子,除现在我们兄弟姊妹四个之外,有二个孩子都没保住。妈妈的第二个孩子是一个女孩。她出生日期我记不清了。好像我三四岁的样子,大约是1949年前后。我只记得她二岁了她还不会走路,她一直睡在妈妈为她准备的“茅窝子”里。所谓“茅窝子”,就是以前农村请木匠制作的,像我们老家每户...